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联系我们 English
网站首页 单位概况 企业文化 新闻中心 科研实力 技术与产品 需求发布 招聘信息
   
 
  文化体系
  社会责任
  主要荣誉
  风采聚焦
  文化体系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作为长征一号发射的参与者,我很开心、欣慰和自豪。”在院大楼里,见到了“90后”的张贵田院士。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400次发射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先驱者的他感慨良多。

仔细地佩戴好助听器,认真地聆听,略加思考后面对镜头缓缓地打开记忆地闸门……

技术条件落后、缺乏研制经费、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老一辈液体动力先驱们在梦想和压力中前行。从01的起步阶段,前进的道路充满了艰辛。

“那时候我国工业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经济条件有限,不能进行充分的试验论证,一切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19613月,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六年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知识的张贵田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工作,从一个河北农家少年到国家工程院院士,他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

“早期的科技攻关,我们用了很多的‘土办法’。”二级火箭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高空发动机,工作在60km以上高空。对此,没有现成的高空模拟试验台,如何保证发动机在高空顺利点火起动,便成了研制工作中的首要技术难关。

根据发动机燃料和氧化剂相遇就自燃点火的情况,团队审慎研究分析,经过反复试验论证,发现在三相点以上的环境下推进剂点火,会引起点火延迟而增加进入燃烧室的组元积存,还可能出现爆燃,导致压力峰值突增过高,破坏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造成发动机部件损坏。

问题严重而棘手!怎么办?

为了谋求新的解决办法,团队步入了独辟蹊径的艰难之中。不久,从真空舱内得出了一组令人惊喜的试验数据:在一个大气压力下,当两组元接触后,推进剂的点火迟滞期为45毫秒。而当环境压力在三相点以上时,其点火迟滞期为79秒。这样,第一批进入燃烧室的推进剂积存量要比允许值大得多,加之高空雾化混合不好及三相物态的存在,造成起动高压力峰是很有可能的。

“我们在地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验证、试验,只为二级发动机营造一个高空跟地面一样的点火环境,并进一步改进了发动机有关系统,确保发动机顺利起动。”张院士回忆过往的艰辛,但苦中有甜。

196589~10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作出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的决定。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任务代号为“651”任务。会议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目标归结为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并将第一颗卫星冠名为“东方红一号”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都听得到。

为保证第一颗卫星上天的万无一失,1970130日,我们用新研制的中远程导弹,先发射了一枚试验弹。片刻,落区传来喜讯:火箭高精度击中目标!从监测数据看,二级发动机高空点火、起动、关机等环节的工作情况正常。为进一步掌握二级发动机上天工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找回试验弹发动机残骸,以便分析评价其可靠性。

去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发动机残骸,来回半月有余,当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张贵田和同事们都瘦了一圈,脸上爆皮,嘴角起泡。新疆地势高,空气污染少,太阳紫外线强烈,大家都晒成了半个黑人。

或许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搜寻发动机残骸劳累所致,张贵田一回到北京就病倒了——发高烧。他头昏脑胀、浑身无力,躺在床上,沉沉睡去,整整一天滴水未进……

吃药、打针、打针、吃药……病情刚刚有了好转,张贵田便接到通知,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马迎春“召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马上就要发射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我不多说,这个你比我更清楚。长征一号火箭,这是用东风四号的一、二级加上一个新的固体三级组合而成。而二级高空发动机又是在你的带领下研制成功的。在发射场上,发动机的质量与可靠性,你最有发言权。”

“请组织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确保高空发动机不出任何问题!”张贵田对马迎春副主任说。

“党组织信任你,你就大胆地干吧!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是最大的政治!你准备什么时候返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我想明天就走!”还有什么比党组织的充分信任更令人热血沸腾?张贵田恨不得马上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巴丹吉林大漠的发射塔架上,在发动机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挥洒热血和汗水……

“咣当……咣当……”北京至乌鲁木齐的列车在铁轨上飞驰,越过冀中平原,跨过黄河大桥,穿过八百里秦川。当列车行驶到天水与兰州之间的时候,张贵田感觉到病魔又开始向他袭来。先是浑身发热,大汗淋漓;继而浑身发冷,直打哆嗦。他后半夜解手,刚进厕所,便觉得眼冒金星,摇摇欲倒。就这样,拖着羸弱的病体,张贵田赶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和各路人马投入到紧张的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中去。

尽管发动机出厂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认真细致检查,但还是提心吊胆的。这可是中国的第一颗星啊,是“争气星”。它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希望啊!所有参研参试人员昼夜奋战,穿梭在发射塔架上,对每一个系统、部件都查了再查,甚至连别的技术人员进发动机舱装测仪器,都跟着熟悉总体。

二、三月的戈壁滩,天气还很冷,狂风蛮悍遒劲,肆虐不定,把塔架摇晃得嗡嗡作响。大家站在塔架上,即使穿着皮大衣,也抵挡不住那冷风冷声制造出的冷效应。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发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终于就绪了,但一颗心仍悬在那高高的发射塔架上。

乾坤,急不可待地托起了1970424日的夜晚!

酒泉卫星发射场,灯火通明,空气紧张而凝重,人们在焦急地等待那一神圣时刻的到来。

8点,发射指挥员下达了“一小时准备”的命令。控制室、监测间里的操作技术人员,各就各位,目光紧紧地“钉”在了各种仪表显示器上,发射架、场坪上的工作人员,也开始陆续撤离疏散到了指定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划过人们的心头。大喇叭里,传来了发射团杨团长洪亮的声音,他正在转达周总理的嘱咐:“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要沉着,要谨慎。”发射场区万籁俱静,脐带塔上,安全灯火红一片。场坪上,聚光灯齐放,如白昼一般。这时,矗立在发射架上的运载火箭,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了。

两颗红色信号弹耀眼而过,抬头追望,发现8点多钟时还低垂的云星,不知什么时候已躲开了。天幕大开,碧空无际,星星微笑着,眨着美丽的大眼睛,仿佛在迎接一个新伙伴的到来。大家顾不上这一切,迅速将目光收束到发射塔上。

最后一次警报拉响了!指挥员逐一点着各测控台站的名字,人们屏气凝神,一动不动,大家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静,再静!此刻,仿佛世界上所有的静,都集合到了发射场区,单等那瞬间石破天惊的一动来突破。

发射的时候终于来到了,935分,随着指挥员的一声“点火”命令,操作员果断地按下了点火开关。巨大的桔红色火焰立刻喷出了火箭发动机,气流翻滚腾跃,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出导流槽。火箭拔地而起,离开了发射架,徐徐上升,越飞越快,随着地面遥测跟踪系统不断报告的“飞行正常”,人群沸腾了,掌声和欢呼声响彻夜空,大家忘乎所以地蹦着跳着,沉浸在事业成功的幸福之中。张贵田和同事们一样,蹦着、跳着,互相拥抱着,用泪花代替了语言,沉浸在成功的幸福之中……

424日晚,人民日报发了号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插播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举发射成功的喜讯,转播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传来的清晰的《东方红》乐曲……

单位概况  |   企业文化  |   单位新闻  |   科研实力  |   技术与产品  |   需求发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English
Copyright © 2023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飞天路289号   备案号:陕ICP备120116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