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黄泥巴夯土墙的房子,茅草搭就的顶,风格古朴淳厚,品味悠远。推门,见秦岭高山之巅,蓝天白云,绿树葳蕤,随处取景,皆是古诗般的意境:藕花分房菱出角,瓜实累累蔓篱落。稻田水多翁不愁,日抱筠筐曬山药。清溪濯暑生布裳,石薷煮透山泉香。涯南老屋颇宜夏,草窗瓦枕松风凉。
看见老屋,如同他乡遇故知,眼里跃动的是欣喜。我的词典里,老屋不仅是祖辈留下的破旧房子,而且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
老屋很老,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黄泥巴夯就,茅草顶,没有翘角飞檐,也没有雕梁画栋,坐落山腰的平坦处。低矮的院墙外面砌着花池,揺曵的花朵成了保护老房子的彩色卫兵。门口有石磨,默默记录着一段农耕文化的历史。
店小乾坤大。粗看,似乎一推那墙壁摇摇欲坠,有一面墙壁已经塌陷,露出一个巨大的窟窿,仿佛张开大嘴,诉说沧桑岁月的陈年往事。房梁上,布满绿茸茸的苔痕,瓦楞上,满是乌黑、厚积的尘垢,服务生说,这是当年主人薰腊肉的灶房。沉静在过往的岁月里,那些被主人触摸得光滑的青石板门槛上,还隐隐约约残留着歪歪扭扭的字迹,遥远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于我,竟是如此亲近,又是如此遥远。细看,原来的土胚已经精心修复,保留它原本防火、隔音、冬暖夏凉的功效。室内装修简单、古朴、典雅,返璞归真,一串串洁白的大蒜,鲜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无不带着一股诗意田园、自然怀旧气韵。
自然朴实和环境完美结合与相拥形成和谐的原生态效果。如果不是推门闯入,很容易错过这隐于大山深处的人文餐厅。这院房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送我出来的酒店服务生自豪的说。
哦,原来,不经意间,我走进了一段有故事的历史,有着乡村本有的美丽,尊严和自信。
出门,围着老屋我不停地拍照,似乎这里也收藏了我的童年。其实,此老屋非彼老屋,但同样的,它勾起了我心底深深的记忆。面对这历经百年风雨剥蚀的断垣残壁,这个记录着几代人辛酸和欢乐的房子,我深深地鞠上一躬。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屋,我在那里出生,长大,一间住房,十几口人一起生活,拥挤的是空间,仓促的是时间,温暖的却是心灵。一直以来,我是农民的后代,我的根在农村,不管在哪里生活,只要一点点触景生情,就能勾引出那曾经鲜活的过往。
近年来,去不远处终南山脚下的农家乐、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城里人度周末的一种时尚。袁家村,白鹿塬,周至水街,茯苓茶镇等,除了独有的地理风貌,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文化味道少,商业氛围浓,热闹一阵子,渐渐归于沉寂。怎样推陈出新,让农家乐和特色小镇真正成为人们精神的家园,如何弘扬乡村文化,确实让人颇费思量。
西安颇具规模的农家乐有“上王村”,统一的格局,统一的规划,甚至提供的饭菜也是千篇一律。房子是整齐划一,拆旧建新,而恰恰是这种大刀阔斧的推陈出新,却将一种久远的乡村文化,悠远的乡村文明送上了断头台,让这些不可再生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久的记忆。
沿着景区的大道往里走,路旁,又有一座老屋。门楣上,俏皮的粘贴着咖啡的英文。进屋落座,半天才适应屋内的昏暗。睁眼一瞧,屋内墙壁用玻璃的屏风加固,水管,卫生间,网络基础设施配备完善。现代的也很现代,传统的也很传统。原有的风貌都得到完好的修葺保护,老房子,新游人,旧风貌,新价值,共同构筑着这大山深处的风景。
乡村旅游,就应该有自己本来的模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乡村的讲话。乡村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建设,就是要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继承,而不是失去永久的记忆。
围着老房子,有相逢的惊喜,有不舍得留恋。“回吧”同行的人善意的提醒。我狡黠地笑,“在这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秦岭之巅,我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你信吗?”两座百年老房,给心灵无比熨帖的慰藉。我对这种保留,挖掘,发展的模式心生敬畏,对老屋的创始人怀着莫名的崇敬。
“我还会来的!”扭头对同行的人说。大家笑,还来,一定!让渴望家园的心得到满足,让飘荡灵魂得以自由的回归,还有那人人心头盛满童年的记忆。
让原有的世俗民情和生活状态得以延续,这不仅是恢复乡村原汁原味的风貌,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利用现代化的设施给游人提供方便也有效的提升居民自己的生活品质。在继承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和建设,并对原有的进行保护,这是发展乡村旅游很好的借鉴。在远离喧嚣的高山之巅,关于家园发展的概念却如这漫山的绿意,丰饶无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