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三违”是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从近年来的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不难看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大多是由于员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三违”现象已成为严重威胁员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影响企业形象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顽疾”。
 “三违”现象概述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已成为长期行为的积淀,存在于较多员工的工作过程中,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它不仅伤害自己、而且伤害别人,甚至被别人所伤害。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概括为“图省事、闯大胆、拼侥幸”。实践证明,“三违”是一种严重过错:首先,它要遭受制度、章程的制裁,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要受到良心亦即“本我”的谴责;第三,可能要出现事故,使身体遭受痛苦,甚至可能要丢掉生命。
  企业要想实现本质安全目标,杜绝违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违章:违章就是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及章程,违反安全技术措施及所从事工作的规范。违章包括:作业违章,指挥违章,失职违章。作业违章是指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行为;指挥违章是指各级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在引领、导向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行为;失职违章是指承担安全管理、监督职责的人员,在行为过程控制中,不履行安全管理责任而出现失职、渎职行为。那么,滋生“三违”行为的心理有哪些呢?我个人认为,突出的有: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在现实工作中,对发生侥幸心理的人时有所见。这种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技术水平不低,而是“明知故犯”。认为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己。人们之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人们都希望顺利,或者是获得成功。然而,现实生活工作中,事物的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总有许多的不如人意的想象和曲折,有一部分人在几次违章未发生事故后,慢慢地就滋生了侥幸心理,混淆了几次违章没发生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发生事故的必然性。
 习惯性心理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习惯性心理是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境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状态。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部分人员一旦掌握了某一客观规律,或者是用某种方法和定律操作取得了成功,这部分人就把它视为财富,也就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凡类似情况出现,他们就千遍一律,机械操作,而不去考虑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以致酿成事故,无法自拔。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别人做了没事,我福大命大造化大,肯定更没事。尤其是一个安全秩序不好,管理混乱的场所,这种心理向瘟疫一样,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产安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平时不注重对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安全知识的积累,缺乏工作经验,在遇到类似操作工序或独立作业时,不去考虑和分析现场情景,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头脑简单,而是“随波逐流”,效仿操作,盲从执行,最终反受其害。
 麻痹型心理 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我们的一些职工安全意识薄弱,缺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生产试验过程中疏忽大意,放松了安全警惕。还有一些职工对违章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认为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心里就满不在乎,上岗后草率从事,图省事,怕麻烦,投机取巧。盲目相信自己的以往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同仁居多。
 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称为“节能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也就是工作中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节省时间,得过且过。然而大家都忘了“能量是要守恒的”,欠的总得还。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工作中表现为“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
  暴露一点的表现为:当面顶撞,不但不改正,反而发脾气,或骂骂咧咧,继续违章。含蓄一点的表现为:表面接受,心理反抗,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逞能、冒险心理 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我们的有些员工为了积极表现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不思后果、蛮干冒险作业;有些员工则长时间做相同冒险的事,不按规定做任何的防护,就蛮干,殊不知这样终有一失。
 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主要表现为尊章或违章心不在焉,满不在乎。我们的许多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也不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认为制度、章程都是领导用来卡人的,对安全问题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比起来不要,不把安全规定放眼里,还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成活。长期这样下去必将受到响应的惩罚。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诸如: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高度兴奋或过度失落都导致不安全行为;技术不熟练,遇险惊慌,无法进行应急处理;认为工作枯燥,厌倦心理;错觉下意识心理;环境干扰判断失误等等心理和行为的违章表现。
 消除“三违”的对策
  通过对“三违”心理分析,我认为,反“三违”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单凭严查重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三违”整治还要推行人本管理,积极探讨安全管理的多样化。
  一是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要坚持“事故可防可控、必防必控”、“平安健康零伤亡”的安全理念,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核心,以杜绝“三违”行为为重点,以实现“三个转变”为标准,以形成先进安全文化为目的。
  二是要加大宣传,狠抓基础。要通过各种形式,如用形象生动的事故录相片、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发生在身边的违章事故,经常对职工进行教育,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违章就是事故,违章就是杀手,深刻理解事故给企业、车间(处室)、班组、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危害。要明确反“三违”的工作方法。着眼于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全方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控、可控。要在活动期间加强监督检查,使员工认识到:制止“三违”是对违章者最大的关心和爱护。相关部门要建立职工个人安全档案,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超前防范。
  三是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安全教育应与时俱进,讲究方法,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如新职工安全知识匮乏,就要对新职工注重加强基本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关安全常识的教育;对习惯性“三违”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采取包保帮助、现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促其转变;对全员就要经常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采取“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用身边的事故时刻警醒职工:关注安全、珍爱生命。
  四是要重视和抓好职工的责任心教育。我们只有时刻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抓小防大,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使职工自觉严格地按标准化作业,才能有效地杜绝“三违”的发生。
  五是要建立健全“安全罚款”之外的配套机制,诸如:安全保证金、安全风险抵押、安全帮教、安全学习、常规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安全的监管。
  六是要严格落实“逐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现象。
  七是要严格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安全隐患整改的“五落实”,让员工看到真正的整改效果,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在不断的优化。要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员工的个体防护装备,提高员工高风险作业的劳动回报。
  八是要关心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关心员工的家庭与困难,帮助解决员工实实在在的问题,使员工消除各种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干扰。
 总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同时人也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把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各位亲爱的同事们,行动起来吧!为了你我他,请努力消除各种违章行为,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做到“自身无违章”和“身边无事故”,这样就一定能实现生产、试验平安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