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船任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拉开帷幕。10点44分,火箭点火,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被誉为“神箭”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四号飞船跃入苍穹。
步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试验队员的驻地,处处悬挂的标语和海报都传递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浓浓的奋斗气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要求更严、工作更细、标准更高、作风更硬”。金牌火箭依赖于金牌动力,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究设计的一级、二级、助推级发动机,在这里,助力和见证了长二F火箭代表中国出征太空的历次壮举。
一专多能,他们做到了
4月29日、5月5日,两型火箭在酒泉卫星上空相继呼啸升空,外界看来,成功似乎是航天人的日常操作,其实,这看似寻常的背后,不是轻松。
今年,反复无常的疫情更是给发射任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压力,试验队员进场后按照要求进行隔离,这更让专有型号化人员配备捉襟见肘。由于发射场多型号并举,试验队员只能身兼数职,一专多能,穿插进行工作,缓解试验队员统筹压力。入场一个多月以来,我所试验队员们面对的是三发火箭工作任务并行,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交叉重叠,紧迫又复杂。
为减少出现临时状况导致时间延误问题的可能,试验队提前考虑每一项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了从思想上统一对工作的认识,安装火工品的前一晚,试验队员们专门召开了准备会,虽然队员们都是多次参加过载人航天任务的“老航天”,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在冯耀辉的主持下,大家不看技术条件,你一言我一语,把整个安装流程完整捋一遍。
“目前两发火箭状态不一样,电缆分支插头拧紧仍然用转角法控制……”
“任务回路测试与以前有区别,采用先检查一下测试仪状态……”
进仓操作、舱外配合、多媒体拍照、表格记录、状态检查、防热包覆、回路测试,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保证整个操作一次到位,不出现返工现象,实现了流程到位、操作到位。 通过精准预案,咱们保障了火工品安装质量一次对标到位,本想着一天半完成的工作,没想到又快又稳的一天就完成了。”型号副总设计师段增斌高兴地说。
改进优化,永远在路上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研发团队按照计划,有步骤逐步提升发动机可靠性。一直以来,研制团队就充分意识到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与其它任务在质量要求上的区别,对于可靠性的追求永无止境,不断地通过质量提升工程,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针对本次遥十四火箭任务,从三个方面共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如为了适应长期加注贮存,提高密封可靠性,对启动阀、火药起动器进行了改进,以及对管路、转速线圈和阀门等均进行了提高密封可靠性的提升。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代替原先落后的工艺方法,从而提高产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针对以往发动机在试验中发生的故障或问题暴露出的薄弱环节,紧抓短板弱项,举一反三,聚焦问题,着力进行可靠性增长改进。
“在每次任务实践中,总会发现并试着去解决一些新的课题,为后续的任务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型号发动机主师冯耀辉表示,“任务中发现的一些新课题,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去论证,每一次任务后,我们还会对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可能暴露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对产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在飞行的可靠性方面,发动机地面试车时间越长,可靠性越高。“发动机经受严苛的考验,我们通过得出大量的数据,增强对产品的信心。”冯耀辉认为,作为载人工程的专属坐骑,常温液体火箭一级、二级发动机将在一次次发射历练中逐步完善,性能和可靠性越来越高。
前后联动,合力织牢成功网
“每一次成功,得益于整个发动机研制团队共同努力。”按照载人航天用的发动机将风险的发现与解决落在地面,确保发动机不带任何问题上天的原则,整个研制团队成员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绝不让任何一处质量隐患从身边溜走,鸡蛋里挑骨头,拿着放大镜找缺陷。
为了确保任务的绝对成功,发动机研制团队前后方联动,迎难而上,共同发力,持续高强度的开展数据分析工作。身处“大后方”的团队成员,接到任务后,手持“放大镜”找质量隐患,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每一份设计图纸进行了再次审核,对每一项技术状态再次进行确认,对计算文件再次重新分析,对产品试验数据再次深入研究,对产品关键特性尺寸测量结果及装配数据记录进行再次审验核查。飞行数据、地面试车数据、类似型号产品试验数据,单元和分系统数据,仿真试验数据一个也不放过……
在发射场每一天,作为参试队员,心里时刻紧绷着发动机质量弦和状态弦。每天事前细研判,事后精梳理,对发动机时序和遥测数据进行细致判读,对发动机状态和冷摆情况进行最后的确认,与相关单位配合制定状态检查细则,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反复演练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进行关键项目梳理,易错项目梳理,状态更改落实确认等,同时要对近年来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逐一举一反三复查确认,特别对近期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发动机不带任何隐患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