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夜,寒风渐劲、冷意袭人,参加“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试验队员精神抖擞,紧张地守候在测控大厅的屏幕旁,随着发射任务的时间渐近,大家激动兴奋的热情持续升温。忽地,平地惊雷,烈焰升腾,“神箭”直上九重天!滚烫的“成功”二字将酒泉的寂静撕开一道口子,也让测控大厅瞬间沸腾起来。
11月29日23时08分,我所研究设计的“金牌动力”托举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乘务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送入太空。这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人笃定航天强国信念,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焕发出来的报国之志转化为强国之行的生动实践,也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以奋进姿态阔步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新的“长征”路上的完美一战。
强身健体,“别人生病我们也要吃药”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立项最早,使命也略显特别。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作为提供动力的发动机,它的技术更改受到严格控制,每一步改进都很小心。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我所提供的“金牌动力”经过不断打磨,技术已然十分成熟,但发动机研制团队对于可靠性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些年来,我们提供的发动机总体没有大的变化,保证了一定的技术成熟度,但对于自我的革新和提高一直没有止步”,型号发动机主师冯耀辉介绍说。针对当前发现的可靠性薄弱环节,研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状态改进,包括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配合总体进行的元器件的国产化等,一切都以保证产品质量、状态稳定为中心。
只有通过反复探索,多次试验,找到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深刻把握发动机工作规律,才能持续实现高质量保证成功。为此,试验队员扎扎实实地开展“三再”工作,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固步自封,不断采用新的理论、新的手段、新的工艺去再认识、再设计、再试验,在继承常温发动机已有可靠性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还有没有再改进的空间?面对“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每个试验队员都在不断追问。为了胜利,在发射场期间,试验队严格按照载人航天要求,高标准自我约束,“擦亮”追根溯源的眼睛,手持“放大镜”找问题。大家针对各型号近期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自查,对照核验与发动机相关的系统接口、多余物控制等情况,深入开展“举一反三”,把每一个关键点数据都烂熟于心,把每一份担心转化为进一步提升质量的举措,将风险的发现与解决落在地面,确保发动机不带任何问题上天。
试验队员笑称“别人生病,我们吃药”,大家秉持着高度的使命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绝不让任何一处质量隐患从身边溜走,持续提升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
胜利出征,交上一份满分答卷
本次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意义重大,不容有失。出发前,六院召开了进场动员会,会上各领导都对试验队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王万军院长多次强调了本次发射的重大意义,鼓励试验队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必胜信念,以“首飞”的思想和标准,开展各项工作。
试验队员从西安出发时,正是疫情紧张时期,为配合发射基地的疫情防控要求,队员们提前一周出发,按发射基地和当地政府的防疫要求进行七天集中隔离。“我们所居住的隔离酒店只有一扇过道窗,队员们七天没看见太阳”,常温推进发动机总体研究室设计员周塞塞回忆道。在这不见天日的七天中,试验队员在脑海中不断预想进入发射场应该进行的工作,“一刻时间也不想浪费”。
隔离结束后,整个城市却进入“静默”状态,车辆无法进出,试验队员只好拖着行李步行三公里。苦点累点,也值得。周塞塞说,“一想到神箭还在等着我们呢,大家就振奋起来了。”原来望梅止渴是真的,因为前面的“梅子”就快成熟了。
疫情的影响不仅于此,隔离耽搁的时间,加剧了人力资源的紧张。周塞塞这次在靶场兼岗两发火箭配合任务,但是,不管多忙、任务节奏多紧凑,都要以质量要求为前提开展工作。该眼见为实的情况、该写的报告以及所有的强制检验点他没有丝毫马虎。
按照测试发射流程和技术条件要求,试验队还要进行严格的“双想”工作,即在每次测试工作前开展“预想”,对关键操作进行演练,做到各项操作准确无误,一次做好;在测试操作后,开展“回想”,由技术负责人对操作记录和多媒体照片等进行确认,保证测试和操作质量。
把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结合起来,注重于一次成功、一次把事情做好、一次把产品质量抓到位,这是我所试验队员交上的一份满分答卷。
决战决胜,“家里人做了很多”
通过“回头看”,才能“见未来”。在此次任务期间,我所常温发动机研制团队开展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历次飞行遥测数据的再判读、再分析工作,收集整理了近20次飞行遥测数据,包括一级、二级和助推级所有常温液体发动机的测试数据,数据量1000组以上。面对这一近似于“归零”的分析工作,在发射场的队员没有条件进行,后方及时“补位”,全力支持。
针对海量数据,后方常温发动机设计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抽丝剥茧——统计历次飞行结果,找到异常或超差的数据。“对于异常或超差的数据,要利用发动机系统的耦合关系,通过关联紧密的其他数据进行去伪存真的判断。对于确实的异常状态,需要建立故障树,在前期总结所获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确定故障的原因,再提供最后的结论。”今年新入职的员工胡加明介绍说。
作为新员工,胡加明还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虽然理论和经验有所欠缺,但王薇和鞠晓华师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建议,包括如何快速查阅资料、修改报告等等,我感到自己成长了许多。”通过这次飞行数据分析工作,新生一代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了发动机系统理论,并学以致用,逐渐成长为可堪重任的后备军。
常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动力的高可靠性来自于前后方联动的合力支撑。“后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加班加点完成了所有的分析,为我们试验队员在现场的研判测试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增加了决战决胜的信心。”冯耀辉真诚地说。前后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发动机产品得到充分的测试和试验考核,满足万无一失的发射要求。
每一次发射都是对发动机使命的大考,必须强化担当志在必成;每一次发射都是对发动机质量的大考,必须精益求精万无一失;每一次发射都是对发动机研制团队能力的大考,必须自立自强创新突破。
探索浩瀚宇宙永无止境,攀登液体动力技术高峰任重道远。后续,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人将秉持着“忠诚报国、自强克难、敬业爱所、务实慎行”的优良传统,聚焦国家每一次重大工程发射任务,不断创新迭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推进技术研究所勇毅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