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方世力一行深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调研指导,在两型液煤及姿控发动机液流试验单元运行现场考察期间,对我所践行院卓越产品行动带来的降本、提质、增效等综合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在院卓越产品行动总体牵引下,我所承担的两大发动机领域批产交付任务核心产品及其实现过程,逐步构建起以数字液流试验室、电气产品先进制造及检测产线、数字化计量校准平台为代表的智能化产业体系,在液体动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之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梳理产品树 清单化推进建设
“凡事预则立”,2022年初,按照航天六院卓越产品行动统一部署,我所结合业务实际,以两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某型姿控发动机为对象,面向我所承担的核心产品及其实现过程,顶层策划,多轮迭代,有序实施卓越产品行动。
为摸清短线,我所先期开展了以设计师牵头、发动机总师把关的产品结构树全面梳理,在流程现状与短板分析的基础上,各生产试验部门对标产能需求和核心关键能力缺口,科学制定卓越过程建设项目清单,根据项目建设及运行进程,我所分别于2022年下半年、2023年初组织讨论,对项目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在前期工作的经验和基础上,今年5月,我所结合院领导调研指导意见,策划并启动常规发动机领域与设计仿真类卓越过程的需求分析、项目梳理。
有序推进,机制先行。为落实“五个最基本”要求,规范卓越产品行动管理,我所统筹融合技改投资、工艺更改应用、产保精细化落地等专题制定“所卓越产品行动管理办法”。
去年年初,我所已初步建成并落实“建-管-用-调-奖”(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实施启用、调整申请、评价奖励)运行管理机制。为表彰相关团队在卓越过程建设中的成果与贡献,对我所后续卓越产品行动推进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针对我所2022年度首批启用,并经过批次性稳定试运行的5个卓越过程项目团队,给予首批“项目推进奖”称号并即时发放现金奖励。
今年,我所将型号技术风险管控方法引入卓越过程月度信息上报机制、将卓越产品行动建设目标纳入各部门目标责任书,结合部门常态化现场检查开展建设进展督查,持续完善卓越产品行动运行管理机制。
模式转型 “智”力加速产能提升
以提升试验效率为切入点,借助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发动机液流试验室完成了试验能力扩建。该室正在自动化基础能力上进行管理能力的优化提升,以智能化为核心目标,对试验系统进行统筹管理,真正实现管理层智能看板分析,形成智能管理模式。
发动机液流试验室承担着多型发动机液流试验任务,自实施卓越产品行动以来,仅用两年时间,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建成包括六大功能区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室液流试验单元,搭建起基于结构化电子工艺和试验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精细化闭环管理。预计到2024年中期,试验能力可提升3倍以上。
2022年度,我所按照“重点推进、形成支撑”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液体动力产品卓越过程、智能化制造体系和高效能试验体系,首批启用的卓越过程项目,在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益。
通过全流程优化、封装,可拓展应用至所有同类阀芯冷压加工。结合智能监控、数据自动采集存储,有效提升批次产品质量稳定性。年产能约提升3倍,可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作业。
提质增效 成果转化推广
今年以来,随着传感器膜片部件柔性制造单元、喷注器吹风试验单元、电气类部件振动试验单元、传感器低温计量校准过程等一系列新的卓越过程项目启用试运行,我所启用项目数占策划清单总数量比例增至约40%,已形成涵盖制造、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等全类别的卓越过程序列。
一边紧锣密鼓建设,一边加快成果转化,我所及时总结卓越产品行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逐步打造核心配套件及实现过程的“先进单元”品牌,实现了成果转化推广。
发动机自动化试验单元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全流程无人值守自动运行能力的发动机整机、典型部组件、限流圈等产品的先进液流试验单元,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已先后为西发公司、211厂、801所等兄弟单位建设类似单元十余套。
同样实现成果转化推广,还有计量室压力、位移、振动传感器低温校准单元。该单元实现了传感器在低温范围内的校准测试,解决了“常温校准,低温使用”的矛盾,为传感器进一步研制改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撑;膜片刻痕自动测量单元和压力传感器数字化校准单元,优化了生产流程,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设备运行稳定可靠,401所和801所等多个单位前来参观交流,并表达了合作意向。
后续,我所将在院卓越产品行动总体策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实施、健全机制”的阶段目标,结合我所液氧煤油发动机领域“百发火箭、千台动力”专项工作,发挥卓越过程对促进设计与工艺有机融合的技术平台作用,加大力度推进设计工艺协同匹配,实现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
以我所首批启用的卓越过程作为示范引领,不断总结项目建设的经验成果;统筹细化产品保证、数字化、成本管控等各项要求在卓越产品行动中的落实落地,实现已运行项目的迭代提升;健全常态化评价、激励与改进提升机制,支撑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和“三高”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